<samp id="latbf"></samp>
      <samp id="latbf"><legend id="latbf"></legend></samp><samp id="latbf"></samp>
            首頁 > 黨建專欄 > 知識園地
            “兩個結合”對科學世界觀的堅持運用
            時間:2024-05-11 09:54:38  來源:天津師范大學學報  作者:

             關于“兩個結合”的論斷,黨的二十大報告有完整的表述:“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結合”是對科學世界觀的堅持運用,這是“結合”的前提,由此出發才能真正把握“兩個結合”的理論價值。

            一、堅定信仰馬克思主義是“兩個結合”的靈魂

            我們所講的“結合”,是把馬克思主義運用到具體的歷史條件,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是前提。毛澤東有句名言:“共產黨不靠嚇人吃飯,而是靠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吃飯,靠實事求是吃飯,靠科學吃飯。”這就非常明確地表達了,我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不是“宗教情結”,更不是盲目崇拜,而是追求真理、堅守和捍衛真理的集中體現。但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是植根于科學世界觀的真理性,而不是經驗科學的真理性。如果將其混同于實證科學就無法領悟這一思想體系的科學性,也就顛覆了堅定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基礎。鄧小平曾指出:“搞社會主義一定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毛澤東同志概括的實事求是,或者說一切從實際出發。”很清楚,實事求是是思想路線和世界觀,從實際出發不是一個經驗判斷的命題,而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遵循。正是在這個根本問題上,還存在著許多含混,需要認真討論。

            (一)科學世界觀奠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根基

            科學世界觀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的理論根基。它科學地解決了世界的“終極存在”、人生的“終極關懷”這些信仰領地的所謂“形而上”問題,為“改變世界”的人類解放事業奠定了基本遵循。因此,理論和實踐相統一必須以科學信仰為前提,“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必須從揭示時代潮流、認識客觀規律這一大“實際”出發??梢?,不能把科學世界觀混同于實證科學,否則將會割裂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動搖馬克思主義信仰:或者把理論的作用限制在不超出經驗的“現象界”,只能跟在不斷變化的實際后面隨波逐流,從實質上取消了理論對于實踐的指導作用;或者把理論當做經驗現實,從根本上封閉理論、脫離實踐,使理論成為空洞的教條。在這方面,第二國際的教訓值得永遠記取。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二國際是特別應該關注的現象。在其代表人物中,既鮮明地存在著作為“主流”的固守馬克思主義詞句的教條主義,也突出地存在著丟棄馬克思主義思想旗幟的伯恩施坦機會主義。上述兩種偏向雖然在長期激烈爭吵中不僅“分裂”并導致了第二國際的破產,但其至今仍有市場。發人深省的是,看似勢不兩立的這兩種偏向,卻都打著實證科學的旗號,排斥和否定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原因就在于: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實證科學化,馬克思主義就會或因被經驗“證明”而當成“萬能的公式”,此乃教條主義;或因被經驗“否證”而遭懷疑、否棄,此乃伯恩施坦主義。因此,領悟作為科學信仰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以考茨基為代表的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主流學者,沒有真正理解馬克思恩格斯所完成的哲學變革的世界觀意義,不懂得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舊哲學的真正區別,從而在不同程度上把新唯物主義實證化了。為了和舊哲學劃清界限,避免把哲學凌駕于科學之上,他們都毫無例外地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僅歸結為歷史唯物主義,并且往往把它直接等同于具體的“經驗科學”方法;為了和黑格爾劃清界限,避免把辯證法變成先驗的普遍公式,他們都毫無例外地限制了辯證法的適用范圍,從而實際上否定了辯證法的客觀普遍性。例如,梅林在自己的著作中幾乎從來不使用“辯證唯物主義”這一術語,認為辯證法只適用于社會歷史領域。他斷言:“我們可以直截了當地說,他們在自然科學領域中也是機械唯物主義者,正像在社會科學領域中他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一樣”。普列漢諾夫也只重視將辯證法運用于社會歷史領域,而忽視了作為普遍存在方式和認識論的辯證法。甚至拉布里奧拉也把辯證法僅理解為思維的表達方式,而不是發展的一般規律??即幕顬榈湫?。他斷言馬克思主義不是一種哲學,而是類似于達爾文進化論的“經驗科學”;不是“超越經驗界限”意義上的“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而是立足于經驗的“一種唯物主義的方法”。這就是他們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認識論根源。

            伯恩施坦也把“超驗”排斥在科學之外,從而把揭示世界發展客觀規律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誣稱為馬克思學說中的“黑格爾異端”。在他看來:“世界的最后的基本規律,作為根據經驗證實的事實,我們并不認識,所以,我們只能在概念上把它理解為我們從科學地證實的事實中得出的那些結論的產物。在這個意義上,對于一切具有這樣一種統一的世界觀的人來說——無論他們叫做黑格爾還是別的什么人,思維過程就是現實的創造者”。只要沒有得到完全的“經驗證實”,就不是科學,或只是偽裝成科學的抽象概念。把科學性限制在經驗范圍內,就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科學信仰也就無從談起。

            必須指出,馬克思主義和任何科學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以客觀真理為底蘊,因而能夠交融貫通。但是,這并不排除它們之間的差別。和實證科學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并不局限于對現存事物(現象或事實)作描述性的解釋,并不追求公式化的簡明、精確和適用性,而是要“改造”世界,即以揭示事物的本質、發現其未來趨勢為導向,通過對現實進行“批判”、做出前瞻性分析,確立革命階級及其領導的人民群眾的理想信念,開創“超越”現實、建設美好未來的革命實踐。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不是回避“形而上”、駐足于“現象界”,而是把未來、本質趨勢這些所謂“超驗”領域也納入了科學的視域,從而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科學世界觀,確立了科學信仰的地位。正因為它解決了實證科學無法解決的科學信仰問題,所以用科學世界觀武裝頭腦,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于包括自然科學工作者在內的所有人都是必要的。

            說到底,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混同于實證科學,也就從根本上抹殺了這一哲學的革命的、批判的本性,也就取消了它對于革命實踐的指導作用。毫無疑問,革命實踐之所以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就在于只有理論才具有超越現狀的前瞻性,才能為革命實踐立旗幟、定方向、聚人心、鼓士氣。因此,超越純經驗的眼界,把握時代潮流和歷史規律,是科學世界觀的固有本性和獨特優勢。不難看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與實證科學真理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它必須解決后者沒有解決的信仰問題,才能組織和動員群眾。換言之,沒有科學的信仰,就沒有理論指導實踐的空間??梢?,科學信仰是推進理論扎根實際、實踐創新發展的立足點,因而對于理論和實踐相統一具有決定性意義。丟掉了科學信仰,理論創新、實踐發展、理論和實踐相統一就無從談起。

            (二)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是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前提

            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的活力所在,而否定了科學世界觀就喪失了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立腳點。只有堅持運用科學世界觀觀察世界、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發展的才是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別的什么主義。因此,如何應對不斷變化發展的新情況、新挑戰,就成為檢驗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尺度。焦點在于出現了某些與原有理論不吻合、甚至有些沖突的時候,如何應對?教條主義固守理論,游離在新情況、新變化之外,最終必然導致理論影響力的喪失,在歷史舞臺上自我邊緣化。這個道理比較明白?,F在要討論的是在新問題、新挑戰面前,為什么不能簡單拋棄理論,更不能動搖理想信念。

            伯恩施坦的觀點是“社會主義運動并不依賴任何理論”。他認為,“歷史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遺產將作出怎樣的最后裁決呢?今天誰也說不出來。我們所知道的只是:不管歷史把它拋棄多少,社會主義運動仍將繼續存在,工人階級爭取社會解放的斗爭仍將繼續進行。運動并不取決于向它提出的理論的命運”。他的觀點是典型的社會主義運動自發論,鼓吹工人階級可以在沒有先進理論的指導下解放自己、解放全人類。實際上,由于工人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只是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全面處于被支配地位,因而如果沒有先進理論的武裝,就根本無法組織成為統一的階級力量,更談不上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說,工人階級的解放不是階級社會內部的利益集團更替,而是要消滅階級、消滅剝削,結束社會對抗的舊文明,開創人的全面發展的文明新形態。如果沒有超越資本主義眼界的先進思想,無疑只能是空想。還必須指出,任何新情況、新挑戰都不會改變歷史大趨勢,不會顛覆科學世界觀,而只有堅定理想信念,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才能真正應對挑戰。因此,用先進理論武裝、理想信念堅定的先進政黨的領導,是工人運動不斷發展的命運所系,而決不是可有可無的擺設。正如列寧所說:“對工人運動自發性的任何崇拜,對‘自覺因素’的作用即社會民主黨的作用的任何輕視,完全不管輕視者自己愿意與否,都是加強資產階級思想體系對工人的影響”。

            還需要弄清楚,為什么必須堅持運用的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世界是一個多樣性統一的物質存在,對這一極其復雜的統一世界做科學的整體性把握,具有客觀真理的唯一性。這個不能推倒,也不可替代的科學世界觀,就是馬克思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茖W世界觀需要在堅持運用中不斷深化,但其固有的立場觀點方法必須始終貫穿其中。一元化科學世界觀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集中體現,也是堅持黨的一元化指導思想的理論根據。因此,中國共產黨始終認定“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始終把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放在對這一世界觀的堅持運用上。

            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在確立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基礎上,揭示了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世界發展都是有著自身規律的客觀過程,而對于客觀世界認識的最高追求則是認識客觀規律、獲得客觀真理、從必然走向自由。因此,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從不斷變化發展的客觀條件和客觀形勢出發,不斷研究新情況、回答新問題、應對新挑戰;就要克服一切驕傲自滿、故步自封的情緒,克服一切脫離實際、夸夸其談的做派;就要不斷把實踐經驗上升到規律性認識,不斷創新理論。因此,辯證唯物主義絕不是先驗的“概念體系”,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復雜多變的經驗世界中探索規律、把握歷史趨勢的科學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揭示了“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抵抗的規律”,只有面向未來,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努力促進革命變革和創新發展才是具有遠大前途的社會力量。共產主義事業是當今人類最偉大的事業,為共產主義而奮斗是共產黨人最強大的精神力量。共產主義理想是馬克思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精髓。因此,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一旦喪失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就會立刻土崩瓦解。而理想信念動搖,根子在于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不牢。“蘇東劇變”從根本上說,就是喪失了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丟棄了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絕不是陳舊空洞的哲學信條,而是中國共產黨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世界觀依據。

            辯證唯物主義是高度自覺的世界觀,不能自發產生,必須經過艱難的學習、實踐和探索過程。探索客觀規律、追求客觀真理首先難在擺脫狹隘利益眼界的束縛,真正敢于面對新陳代謝的歷史趨勢。社會生活的重重迷霧,源自占統治地位的既得利益集團依托其強大經濟統治力編織出的意識形態神話。要破除現存不合理的利益格局藩籬,為遭遇不公平命運的民眾謀利益,不要說不能心存雜念,就是僅有同情心或善心也無濟于事。革命的批判的精神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品格。要認識和把握不斷變化的客觀世界,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不僅需要撥云見日、透過現象看本質,還需要與時俱進、永不懈??;要認識和把握紛繁復雜社會現象中的歷史大勢,不僅需要批判的武器,還需要武器的批判,真正投身人民群眾的革命事業;堅持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就是一個不斷地把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努力統一起來的過程,在推動世界革命變革的同時,不斷地進行自我革命??茖W世界觀是無產階級政黨勇于自我革命的思想源泉。

            因此,研究“兩個結合”問題,首先要透徹認識和深刻領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極其復雜的歷史變局中堅定理想信念、引領時代潮流、勇于自我革命、掌握歷史主動方面的重大進展,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兩個結合”問題的討論,自然會涉及世界觀歷史觀和價值觀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涉及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和發展問題,并落腳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問題。如果沒有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沒有科學明晰的議題和思想方法,就會不得要領、相互扯皮,甚至會陷入謬誤而不覺。所以,“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是否動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我們辨別相關“兩個結合”的討論是否正確的重要標準。

            二、科學把握變化發展的實際是“兩個結合”的精髓

            鄧小平曾指出,馬克思主義和實際相結合“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結合本國實際。我們歷來認為丟開任何一面都不行。”實際上,普遍真理和具體實際是內在的統一:普遍真理通過實踐的經驗和發展植根于具體的歷史過程,而實際則需要通過科學理論的辨析和把握而進入實踐的視野。這就是說,科學理論和革命實踐都不能彼此分離而單獨存在,把握兩者的統一是“結合”的前提。伯恩施坦一類實證主義者之所以認為“結合”可以丟開馬克思主義,原因就在于他們拒斥辯證法,把實際當作孤立靜止、客觀自在,僅憑經驗就能把握的現象。這樣,理論就成為完全外在于實際的思想觀念,當然變得可有可無。事實上,“實際”雖然是客觀狀況,卻并不是不依賴任何理論“自明”的純客觀存在。社會歷史中的實際,是人的歷史活動,是客觀制約性和歷史能動性的統一,本身就是主客觀的統一。要真正面對現實,科學把握實際,必須理論聯系實際;而要改變世界,則首先要真正面對世界。因此,理論聯系實際的精髓,就在于運用科學世界觀方法論把握不斷變化的實際,這也是我們領悟“兩個結合”理論成就的切入點。

            (一)21世紀的實際:“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歷史不是直線式、單線條發展的,而是跳躍式、多樣化行進,自然充滿不確定性。能否在重大的歷史節點作出前瞻性的預判,是直面現實、把握實際的關鍵。因此,實際首先是對于歷史規律不斷深化的科學認識。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底首提“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對時代大變動、歷史發展新階段及其時代之問的新認識。這一具有科學預見性的重大判斷,引領我們真正面對21世紀的新問題、新挑戰。

            “新實際”是對歷史規律認識的深化。在馬克思主義、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1917年的十月革命印證了列寧關于“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科學預見,使我們對于歷史規律的認識從大致相同的歷史狀態深入到了極不平衡狀態,從而極大地深化了這一規律性認識。正是帝國主義時代的發展不平衡規律,成為革命在帝國主義鏈條的薄弱點、焦點首先爆發并獲得成功的客觀根據,從而開創了以戰爭與和平為主題的革命時代。二戰以后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以及風起云涌的民族解放運動,一度形成了“東風壓倒西風”的局面。而從反面看,由于不能及時把握和平發展這一時代主題的轉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了重大挫折。20世紀90年代“蘇東劇變”的發生,標志著社會主義運動由此落入了谷底。

            堅持改革開放的中國并沒有卷入這個“多米諾骨牌”,而是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屬于自己的道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也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重新興起。但是,進入21世紀的中國必須直面一個時代之問:走區別于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道路是否“現實”?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盡管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卻尚未打破“現代化即西方化”的迷思。“歷史的終結”鼓吹者認為,不管你是否喜歡資本主義,可你必須得接受它;不管目前和未來還有多少思潮在碰撞、在挑戰現實,可最終還是無法逾越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架構和發展模式。也就是說,你可以批判資本主義,卻無法超越它。齊澤克這樣描述了當代此種主導心態:“正如弗雷德里克·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極具洞察力地論及的那樣,再也沒有人嚴肅認真地考慮可能用什么來取代資本主義了,就好像即使在全球性生態災難的境況下,自由資本主義也仍然是一個注定存在下去的‘實在’。”可見,只有打破資本主義無可替代的“實際”,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空間,才能真正面對新實際。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揭示了資本主義現代化正在衰落、社會主義現代化正在興起的時代特征,提出了從文明類型和現代化方式上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方向。事實證明,資本主義決不會因為單純在生產力發展上的遜色,就會喪失歷史舞臺的主導地位,而社會主義也絕不會因此而登上引領時代的歷史制高點。社會主義必須使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成就,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綜合展現上拓展,聚焦在制度的政治優勢和人的發展前景上,轉化為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這就是當代中國面臨的實際及其問題導向。新的百年變局預示著新時代的到來。如果說十月革命開創的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從根本動搖了資本主義的政治統治根基的話,那么今天的世界百年變局則要真正開創出超越資本主義的現代文明類型。這是一個相比革命時代不僅毫不遜色,而且更為波瀾壯闊的歷史大轉折。對這一新實際的科學把握,是我們黨對馬克思提出的“兩個必然”歷史規律認識的深化,奠定了“兩個結合”的歷史根據。

            (二)21世紀的中國實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新實際”是對國情的科學動態把握,也是我們必須直面的中國實際。國情是我們處理重大問題的依托,但如何評估國情的變化,如何根據國情的變化提出和解決問題,則是見仁見智。唯有科學世界觀的堅持運用,才能把握真實的國情。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主要矛盾的變化出發,是馬克思主義把握國情的基本著眼點。

            經過幾十年改革開放發展的中國,保持了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GDP于2010年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也突出存在一些長期想辦而沒辦成的事、想解決而沒能解決的問題。最為典型的,就是對于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并沒有同經濟的增長成正比。事實證明,今天必須對側重經濟增長的關于主要矛盾的認識,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進行再認識。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就是這一再認識的新結論。

            不難看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要”要比原先的“物質文化需要”更全面貼切。美好生活不限于人們自身豐富的物質精神生活,還要求良好的自然環境——青山綠水、藍天白云。從滿足需要的手段看,平衡、充分發展的追求,跳出了“社會生產”這一較為單一的發展方式,全面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要求。正是在正確認識我國現階段主要矛盾轉變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形成了系列解決這一矛盾的創新思路:明確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形成了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工作總思路;把消除絕對貧困作為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主要追求,形成了消除貧富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具體部署;形成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的歷史階段發展的主要任務。一句話,形成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豐富和推進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大思路。

            對主要矛盾轉變這一實際的認識建立在對我國今天發展全局的客觀評估基礎上,并非輕而易舉。解決社會生產落后的確是此前決定國家命運的矛盾主要方面,因此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在很長一個時期被概括為“(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和國防)四個現代化”,黨的八大提出、十三大重提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很有必要。但這一曾引領我們從實際出發的科學判斷,不應當成為思維定勢,否則必將脫離變化了的當代中國實際。黨的十八大指出:“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新的情況是: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如何使之健康、可持續的挑戰嚴峻;在經濟總量、人均收入大幅度提升的基礎上如何解決貧富差別擴大的壓力日增;在溫飽已經初步解決、人們的物質追求不斷旺盛的狀態下如何有效推進精神需要提升的形勢緊迫。實際上,氣候和生態環境問題、落實共同富裕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已經不是單純地發展經濟就能解決的??茖W認識這些變化了的實際,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突破口。

            (三)21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兩個大局同步交織、相互激蕩”

            當代世界最重大的變化是各國的發展越來越相互依賴,開放是不可抗拒的潮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大局的歷史性交匯是這一潮流最為重要的因素。

            兩個大局的“同步交織”既表明了當代中國與世界的深度融合,也表明了當代中國對于世界潮流的巨大推動作用。從根本上說,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式現代化符合當代世界潮流:這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共同富裕、永不稱霸的現代化,與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完全一致;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方針的現代化,與當代人類應對氣候環境等全球性問題的努力完全一致;這是推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與當代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完全一致。正因為如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而美國“一超獨大”的單極世界走向瓦解,資本主義文明的整體性衰落則是歷史的必然。

            進一步說,資本引領經濟全球化發展至今,作為人類歷史基礎的社會生產發生了一個質變,即從聚焦發不發展轉向聚焦發展的協調平衡。這意味著堅持所謂“美國優先”一類狹隘利益的發展日益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而以人民為中心,實現人類現實利益的最大化已成為歷史前進的方向。中國式現代化完全順應了這一歷史要求。如果說,中國的發展在以往還有許多屬于自身的特殊性問題的話,那么今天我們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都是決定當代人類文明進步的挑戰,不僅需要在開放中通過世界各國的合作才能應對,而且要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推進才能真正解決。我們今天必須樹立“世界好,中國才會好;中國好,世界會更好”的共同體意識,真正搞懂我們面臨的時代課題,深刻把握世界歷史的脈絡和走向,才能破解當代人類“向何處去”的難題,引領時代潮流。

            現階段人類共同利益大于對立的利益,是我們判斷時代潮流、把握戰略機遇期、管控重大國際關系沖突的客觀依據。這首先是因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較量,在今天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其重心已經從直接的國家權力爭奪拓展到現代化方式和文明形態的競爭。此種轉變表明,盡管國家政權問題還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斗爭的核心,但重點在回應和平發展的時代之問中展示國家的創新能力、綜合實力和文明活力,聚焦在推進現實共同利益和引領當代人類的價值共識上。因此,雖然斗爭依然復雜尖銳,不確定難預料的因素在某個時段會增加,但完全失控的全球性對抗不易出現,爆發新的世界大戰的可能性較低。

            總之,科學地把握具體實際,是理論聯系實際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我們不僅要克服理論高高在上的教條主義,還要克服隨波逐流的自發性傾向。事實證明,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不僅無法改造中國與世界,而且窒息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活力,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大敵;而摒棄科學理論、盲目跟風趕時髦,就會落入當今仍然強勢的西方意識形態所制造的“實際”陷阱,成為資本主義的“小跟班”,同樣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大敵。我們在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如果導向了輕視甚至厭惡理論的方向,那就完全背離了這一命題的精神。因此,能否在拓展新的實際中彰顯科學理論的生命力,是我們判斷相關的“兩個結合”探討是否有價值的又一重要標準。

            三、精準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弄懂“兩個結合”的關鍵

            在“兩個結合”的表述中,“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這第二個結合的表述需要倍加關注。和“中國具體實際”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客觀的描述,而是具有鮮明價值判斷的概括。如果說中國具體實際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觀察中國與世界后才能確立的話,那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更是如此了,它決不是“自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概括,本身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得到的科學抽象。因此,把第二個結合解讀為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平起平坐”,甚至是變相的“中體西用”,自然是無稽之談。需要從這樣的理論基點上出發,去深入領悟“第二個結合”理論創新。

            (一)對文化復雜性的科學分析是推進文化傳承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出現前,文化領域歷來是唯心史觀一統天下;科學世界觀誕生后,文化視野依然被各種錯誤觀點弄得混亂不堪。因此,領悟新時代馬克思主義關于推進文化傳承的思想,必須遵循科學世界觀關于文化問題科學分析的大思路。要對文化這一復雜總體作科學分析。從廣義上說,文化就是人化,文化史就是人類史,但卻不能因此認定正確把握人類歷史的世界觀方法論是文化史觀。說到底,文化是個極其復雜的結構。就橫向而言,有地域的、民族的和世界的文化等;就縱向而言,有不斷消失和新生的文化形態,也有綿延幾千上萬年而未中斷的文化;就形態而言,有物質文化、觀念文化和介于兩者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類型。因此,任何關于文化的科學認知,必須直面一個問題:文化是否客觀存在的科學認知對象,其變化發展是否有客觀規律?唯心史觀無力解決物質文化和觀念文化的辯證關系,而片面夸大宗教、道德等意識形態形式的作用,從根本上顛倒了經濟、政治、文化的關系,因而無法把握作為“自然歷史過程”的人類歷史規律,也使文化問題陷入了困境。而馬克思“做到這一點所用的方法,就是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即決定其余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這樣,一直被人的歷史活動動機支配的“觀念史”,第一次成為了“自然歷史”過程,唯物史觀取代了所謂的“文化史觀”??梢?,籠統地講文化就是人化、人類史就是文化史或文明史是沒有意義的,要用唯物史觀看待人類的歷史活動,使文化真正成為科學認識的對象。必須指出,文化體現了人類不斷走向自由自覺的歷史過程,成為唯心史觀自我標榜的借口。但是,否定客觀規律性,把觀念的變化當做歷史和文化變遷的根本原因,絲毫無助于對歷史文化認知的深化。需要強調的是,歷史發展和文化進化因此都被偶然性所支配,因為一個新觀念什么時候提出來、又在什么時候得以實現,都是不可預知的。由此暴露了唯心史觀的兩個弊端:一是傾心于個別的歷史人物,而根本忽略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陷入所謂“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的迷思;二是完全拔高了精神活動的價值,沒有看到物質生產活動基礎上的利益驅動才是歷史活動的基礎,正如馬克思所說:“‘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丑”。在批判唯心史觀的基礎上,唯物史觀把廣義的大文化抽象為經濟、政治、文化等科學范疇,在闡明其相互關系的同時,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毛澤東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這是我們對于文化和政治、經濟的關系及政治和經濟的關系的基本觀點。”這一基本觀點規范了文化在社會整體發展中的定位:一是對于社會經濟基礎和政治狀況的“反映”關系,這一定位表明文化發展需服從于服務于經濟運行和政治需要;二是對于社會經濟基礎和政治狀況的“反作用”關系,這一功能表明文化發展對于社會整體發展具有偉大的影響力。這些基本點是我們領悟“第二個結合”理論創新的切入點。就是說,要努力闡明“第二個結合”如何反映了進入了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社會和政治發展的新要求;努力闡明“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表明我們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

            (二)文化傳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支撐

            雖然觀念文化只是社會經濟政治狀況的反映,但文化的傳承卻是歷史延續的軌跡。文化的中斷,就意味著歷史的中斷。大家都認同,欲滅其國,必先去其史。然而事實上,眾所周知,生產生活都不會真正中斷,總是要繼續下去。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一個社會不能停止消費,同樣,它也不能停止生產。”而能夠被中斷的其實正是文化的傳承,馬克思因此作出判斷:“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態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可見,文化與經濟政治的“反映”關系,不影響它作為歷史連續性橋梁的地位,文化傳承本質上就是歷史的延續。文化不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還是歷史認同、從而也是民族認同的方式。文化通過核心價值觀、集體記憶和民族性格等形式,內化在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生產方式中,使得人類共同的歷史規律具備了鮮明的民族特色??梢?,文化傳承是反映歷史普遍規律和凝練民族特色的綜合體,表明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反映”的文化與歷史發展間極為豐富的辯證關系。一方面,文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反映”方,其生命力、影響力和凝聚力,歸根到底取決于其對于歷史客觀規律的把握能力、順應程度和化解風險挑戰的能力。所有的文化文明類型,都要在歷史潮流面前接受檢驗,決定取舍,而歷史上中斷了的文明文化,問題最終都出在不能適應潮流上,正所謂“大浪淘沙”。這個方面充分證明了觀念文化的從屬性,它不是歷史活動的基礎,不是社會變化發展的源泉。把歷史歸結為文化的文化史觀沒有歷史的根據。然而另一方面,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態勢面前絕非無足輕重。雖然它屬于社會的上層建筑,但也是社會形態這一有機體不可分割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文化是一個民族唯一可以超越純經驗而認識世界、歷史和自身的普遍形式。列寧就曾斷言,作為哲學精華的辯證邏輯是“對世界的認識的歷史的總計、總和、結論”。因此,文化不僅是“具體實際”的組成,而且是完整把握客觀實際的具體形式。同時這也表明,全面把握文化的功夫在全面深入地了解歷史,而解答歷史之謎的鑰匙在歷史觀??梢?,提出“第二個結合”不是單純在結合對象上量的拓展,而是意味著我們對于唯物史觀的堅持運用有了新突破: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透徹的整體發掘和精準把握,對于中華文明的內生性力量及其特質的規律性認識,對于當代中國的實際更為深刻全面的觀察認知,以及由此而推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深入發展。“第二個結合”具有提升為理論的經驗總結和面向新征程作戰斗動員的雙重意義。必須認識到,由于文化對于歷史連續性的特殊價值,即通過其對歷史過程的“反映”而形成的歷史積淀,不斷地轉化為歷史的內生性存在,使其具有對于歷史的固基固本作用。對于蘊藏在歷史深處的文化生命力的自覺發掘,是增進歷史自信、獲得歷史主動的泉源。

            (三)文明創新:中國式現代化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

            “第二個結合”不僅表現了我們黨在堅定歷史自信方面的新高度,更表現了黨在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上的歷史主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是一個綜合國力的要求,還是一個包括人的現代化在內、根本區別于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新型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不脫離人類文明大道,而是要引領當代人類文明走出困境、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事業,無論革命還是建設,都沒有脫離人類文明大道,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是,不脫離人類文明大道包括兩個方面:其一,不割斷歷史,盡量吸收以往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馬克思因此斷言,共產主義“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列寧也因此告誡:“只有了解人類創造的一切財富以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這一時期從文明形態上說,社會主義新型文明還未定型,還很大程度上受資本主義文明的慣性運行左右。其二,創造文明新形態,開創超越資本主義文明的現代化歷程。與上述第一方面不同,開創有別于資本主義文明的文明新形態,不僅需要人類已創造的文明成果的支撐,還需要較為完整的文明形態的歷史類型依托。由此不難理解,馬克思恩格斯對于原始社會的發現是何等的重視,因為這是人類終將跨越階級對立的舊文明形態,進入共產主義文明新階段的歷史根據。“這將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復活,但卻是在更高級形式上的復活。”就社會主義事業而言,不脫離人類文明大道最重要的并不是吸收已有的文明成果,而是通過全面激活一個古老文明、創立人類文明新形態。其所以如此,就是因為無論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還是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是超越以資本主義為代表的傳統文明形態的實際步驟,不是僅靠吸收已有的成果就能奏效的,需要有符合文明綜合性特征的全方位創新。因此,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要以中華文明為根基,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式現代化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就是古老的中華文明在當代的偉大復活,就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第二個結合”對中華文明深入挖掘、全面激活、融入當代的要求,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更高的歷史使命。一方面,以中華文明五千年不間斷歷史的規律性認識為基軸,對中華文明整體性把握上要有大突破。不僅是一般地區分糟粕精華,形式上進行歸納整理,抽象地演繹當代價值,而是要立足當代潮流進行深入挖掘,立足創新發展激活優秀傳統,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換時代內涵。另一方面,以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為方向,在體現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上要有大突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成為馬克思主義接地氣的民族形式,生動活潑的大眾化手段,更要完美地融進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真正成為當今時代精神精華的有機構成。這一歷史使命概括起來,就是習近平指出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有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聚變為新的理論優勢”??梢?,離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偏離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高程度的貫通解讀“第二個結合”,必將陷入謬誤;如果進一步將此作所謂文化保守主義甚至復古主義的發揮,則更是荒誕不經的惡意扭曲。

              版權聲明:呼倫貝爾擔保網為開放性信息平臺,為非營利性站點,所有信息及資源均是網上搜集或作交流學習之用,任何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否則產生一切后果將由您自己承擔!本站僅提供一個參考學習的環境,將不對任何信息負法律責任。除部分原創作品外,本站不享有版權,如果您發現有部分信息侵害了您的版權,請速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48小時內刪除。
            熱點推薦
            平語近人
            平語近人
            黨員干部不可或缺的六種能力
            黨員干部不可或缺的六種能力
            天堂俺来了俺去了_久久精品午夜福利电影_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_国产熟女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samp id="latbf"></samp>
                <samp id="latbf"><legend id="latbf"></legend></samp><samp id="latbf"></samp>